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作为江苏省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建设唯一试点,江阴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全面焕新,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含绿量”。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加快探索江阴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塑造江阴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市工商联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江阴“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
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双碳”战略目标,江阴正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着力构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以未来产业为突破点的“345”现代产业集群。于江阴而言,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科创平台,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助推越来越多的科创“金种子”在江阴开花结果。
一是科创平台不断涌现。江阴围绕“345”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纵深推进“科创江阴”,加快“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建设,筑牢载体平台支撑、提速科创主体培育、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建有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分别达26家和48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与高校院所特别是南理工、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加强产学研合作,建成投用科创载体80万平方米、有效高企突破1200家。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江阴市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优质科创平台相继建成启用,为江阴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创动能。
二是重点企业支撑明显。从规模数量层面看,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5个,省级绿色工厂19家;高新技术企业8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71家,无锡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入库企业分别达681家、523家、39家。从园区层面看,江阴高新区积极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聚焦科技创新力量引聚,设立江阴新制造促进中心、“智改数转绿提”公共服务平台,携手借力海澜智云、国范智能、爱波瑞等优质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上门体检、巡诊把脉、对标定级等服务,助推园区180多家规上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临港开发区始终把绿色低碳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先选项”,全力打造碳中和技术产业园、临港氢能产业园等低碳园区,持续拓展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应用场景,引育集聚了远景、双良、申氢宸、宏泽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构建氢能装备、制储运加、示范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链。从企业层面看,中信泰富特钢围绕绿色引领、数智领航,积极践行“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产业模式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全面打造数字化生产线,走出一条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旗下兴澄特钢率先在行业建成碳排放系统管理平台,兴澄特钢获评特钢行业全球首个“灯塔工厂”。海澜智云从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节能优化、数字化转型、碳管理等维度提供一站式综合能源管理服务,赋能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从社会层面看,成立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全国首家县级行业商会——江阴市碳中和绿色企业商会,牵头建设并负责运营临港开发区能碳综合管控数字化服务平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模型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可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综合能源管理、碳排放监测等服务,帮助企业建立以碳综合管控数字化服务平台为基础的碳管理体系。
三是创新驱动效应凸显。从项目资金上,积极打造“霞客之光”揭榜挂帅品牌,累计发布榜单4批次共509个项目,支持“揭榜挂帅”市级项目立项30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累计超4亿元,省级以上对我市科技创新项目立项达60个,获得省级以上支持企业创新资金2.8亿元,带动我市企业投入研发资金约16亿元。在产业布局上,积极推进高新区生物医药创新港、临港开发区氢能产业园、霞客湾科学城高端交通装备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科技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众创空间—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器—产业园”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在产学研合作上,组织实施产学研“双百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洽谈会、“百企千才高校行”、长三角(江阴)科技创新合作论坛等活动,加强企业与大院大所对接交流,畅通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沟通渠道,建成校企联盟493家,每年实施企业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超70项,近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60亿元。在细分领域上,兴澄特钢发布主导修订的中国首个ISO特殊钢国际标准,实现了特殊钢标准领域的“中国突破”;双良集团研发出智能化全钢结构间冷塔系统,成为光伏单晶硅制造行业的首创;风和医疗专注于微创外科和腔镜手术一次性使用耗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国内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
二、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产业转型、金融支持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双碳”战略下,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前瞻性技术布局欠缺,未来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光伏行业和储能行业的竞争将越发白热化,但江阴在前瞻性技术布局上,与苏州、常州等先进区县相比,未来区域竞争显得潜力不足。比如在光伏领域缺乏从事钙钛矿相关的企业;在储能方面,无论是固态锂离子电池、新型钠离子电池还是其他新型储能电池在江阴目前尚未有布局。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迟缓,产业核心竞争力相对不强。作为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未来风口,江阴风电、氢能和储能等产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技术创新等方面,与国内先行地区,如“新能源之都”常州、惠州等相比均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江阴风电产业存在传统动能发展滞后、新动能培育乏力,特别是在风电行业已整体进入到整机大型化、装备新型化、技术迭代化的关键洗牌期,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江阴相对缺少更高要求的海上风电应用需要的14MW以上的整机生产能力;再比如,氢能和储能产业目前全市仅各有4家,且主要生产中间环节产品以及下游应用产品,缺少一批可以带动产业链式化、集聚化、集群化发展的链主企业。同时,临港氢能产业园仍处于规划建设阶段,尚未形成可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引爆点”。
三是能源产业仍处产业链价值链中端,产业链完整度相对不足。相对而言,除风能、氢能和储能等产业以外,新能源产业其他领域均主要位于产业链中游,以生产中间产品为主,产品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系统化、链式化、一体化发展水平不强,存在产品同质化、无序化竞争问题。以光伏制造产业为例,全市43家规上企业,33家生产辅材、边框和光伏支架,3家企业(浚鑫科技、东鋆光伏、余润能源)生产电池片和组件,产业链中光伏发电系统、电池应用企业相对缺失。与此相比,位于苏北的盐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电池片、组件制造企业为龙头,导电浆、接线盒、焊带、封装胶膜等原材料企业及光伏智造设备、逆变器、支架等配套企业集聚的完整光伏产业链。
四是高层次专业人才欠缺,要素支撑保障能力相对较弱。人才、技术创新是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相对而言,江阴已经集聚了包括“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以及若干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队伍,也搭建了包括长三角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与盐城、溧阳等区域相比,江阴在引领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队伍、高端科创载体建设方面依然存在差距,推动新能源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保障能力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意见和建议
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等途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以整体规划为引领,聚力优化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
“面”上要加强规划。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充分调研,立足我市产业实际,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系统谋划绿色低碳产业布局,抢抓绿色低碳产业风口,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点”上要因地制宜。各园区要在坚持规划引领的同时,立足各自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产业基础等,合理确定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方向,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高新区在持续做强特钢新材料优势产业的同时,重点在微电子、现代生物医药、机械智能装备及新能源等产业科学布局。临港开发区突出围绕建设碳中和技术产业园,加快氢能产业建设。靖江园区以跨江融合发展为理念,重点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对接布局。各镇(街)园区要在完善功能配套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加大引导,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线”上要强链补链。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围绕江阴“345”产业集群,更大强度强链补链。坚持主体强链,大力培育链主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筑牢产业链发展基础,做强做优产业链生态。坚持创新补链,依靠产业骨干企业,推动企业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产业链发展韧性。坚持项目延链,紧盯国内外知名企业,纵向开展补充式、填充式招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增强产业链发展动能。
(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聚力构建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孵育体系
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带动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认真梳理我市绿色低碳产业链分布情况,摸清关键核心技术“家底”,深入实施“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鼓励我市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中小企业充分运用大企业现有的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破解“双碳”背景下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强大合力。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着力做好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多角度地开展科技创新政策普及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孵化育成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依托南理工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设立“双碳”专业学科,打通技术供给端和企业需求端通道,让更多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三)以绿色低碳为导向,聚力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提升产业“含绿量”。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就江阴来说,钢铁、石化、纺织等传统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部分产业还是优势产业,应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数字赋能、业态焕新等途径,使这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发展“含金量”。针对江阴面多量广的中小企业而言,应顺应产业数字化趋势,依托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善管理与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传统制造业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提升能源“含新量”。发挥海澜智云、双良节能、远景能源等本地能源管理企业优势,为更多的规上工业企业提供能耗双控、节能诊断等服务;建议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示范,重点建设氢储能及加氢站试点、近零排放等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工厂探索开展近零碳园区(工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方案和技术经验。
(四)以要素保障为支撑,聚力打造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最优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力。加强绿色金融服务。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引导资金流向形成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相关活动与领域,大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与高新技术行业提供新型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可行性强的融资方案,助力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加强高端人才培育。聚集绿色低碳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定位,加快绿色低碳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和总体布局,为江阴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深入实施“暨阳英才计划”,持续打响“霞客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通过“外引+内育”,强化高端人才引育,让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扎根江阴,助力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发展。
|